584 创作灵感-《电影巨匠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尤其是“水果硬糖”讨论的核心话题:恋/童/癖。

    正是由于未成年儿童不具备反抗的能力,甚至不具备申诉的能力,所以要求成年监护人以及社会进行监督、控制、惩戒,在欧美法律系统中,涉及到未成年人的案件都会格外敏感。但现实就是,大部分未成年人无法说出内心的秘密,又或者是成年人拒绝相信,亦或者是未成年人找不到证据来为自己伸冤,类似的案件可以参考今年年初“波士顿环球报”那轰动全球的报道。

    于是,这又让问题重新回到了兰斯在创作罪恶三部曲的核心思想:社会冷漠,这是一种犯罪吗?

    当然,“水果硬糖”探讨的问题没有那么深刻,而且角度也有所不同。这部作品真正讨论的是加害人与受害人之间的关系,两位主角之间主动权的变迁和移动,导致加害人和受害人都在不断地变化位置,对于道德神经的挑战也变得越来越敏/感。

    这部作品引发的争议就在于:恋/童/癖的确应该受到惩罚,但是这名未成年少女非人性化的严刑行为难道就不应该受到惩罚吗?这种人性的挣扎,成为了影迷们经久不衰的热议话题。

    上一世,兰斯也是如此思考的,对于犯罪、对于人性、对于道德、对于私刑的反思,在观影结束之后汹涌不已;可是这一世,经历了更多的沉淀,经历了犯罪三部曲的创作,兰斯却开始质疑自己,这真的是电影的核心思想吗?

    难道电影真正的主旨不应该是罪犯接受审判之后,身体惩罚与精神惩罚哪一个更加行之有效?又或者更近一步,真正有效遏制犯罪的是身体痛苦还是精神恐惧?那么,社会冷漠所造成的疏离、孤单和恐惧,又在犯罪过程中扮演着什么角色?

    “水果硬糖”不是、也不应该是犯罪三部曲的延续,它更多是从一个单独的个体案件出发,去深层次地讨论犯罪本质,以及社会成因、个人心理成因,诸如此类等等。没有批判,没有审视,没有反思,更像是一种自我讨论和探究,如果说犯罪三部曲是一脉相承的,那么“水果硬糖”则回到了原点,站在另外一个位置上,从一个截然不同的视角去解读同样的社会问题。

    不过可惜的是,在上一世的剧本之中,可以看得出来,布莱恩应该也是舞台剧出身的编剧,电影大量对两位主演的内心变化和精神状态进行了描写,彷佛镜头就是一个舞台,但他却没有能够对这些主题核心进行深入挖掘和探讨,彷佛仅仅只是满足于打造一部心理惊悚电影而已。

    当然,导演也是重要原因之一。

    “水果硬糖”的导演大卫-斯雷德(David-Slade)并不有名,这部作品是他的长片处女作,之后执导了“三十极夜”和“暮光之城3:月食”等作品,但更多时候还是活跃在电视剧领域。“汉尼拔”就是他的作品。

    从他的作品清单就可以看得出来,他对于细节张力的处理、惊悚氛围的营造以及唯美暴力的勾勒都是十分出色的,在惊悚动作电影里具有不俗造诣。这也是上一世“水果硬糖”最终成品风格的来源。
    第(2/3)页